道家符箓 — 沟通天地的神秘符号
Share
在道教传统中,符箓是最具代表性的法术之一。它不仅是纸上曲折盘旋的笔画,更被视为承载神明意志、调和天地能量的神秘载体。从驱邪镇煞,到祈福延寿,符箓承载了道教“天人相感”的智慧,成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重要媒介。
什么是符箓?
所谓符箓,也称为“符字”“墨第”“丹书”,是“符”和“箓”的合称。“符”指书写于黄色纸、帛上的笔画屈曲、似字非字、似图非图的符号、图形,前面已详细介绍;“箓”则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,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、帛上。
“符”,又称“神符”“道符”“天符”,是道法的重要手段之一。符原为古代调动军队、代表一定权位的信物。秦汉时代巫师、方士已经模拟符信,而托之神仙所颁,施之于鬼神世界,谓用它可以召劾鬼神,镇压精怪。目前见到最早的这类符,书于东汉阳嘉二年(133)的解除瓶上。东汉袁康所撰《越绝书》中提及《灵宝五符》,已经是有系统的一组神符。
“箓”,作为道教的秘文,原指簿书。《三国志・吴书・孙策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此子已在鬼箓,勿复费纸笔也。即催斩之。”符命之书也称为箓。箓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:一是表明道士名登道箓,才有学道和施行法术的资格;二是用以奏请和召唤神灵,以对付妖魔邪鬼的威胁。箓的两种功能决定了它的两类内容:前者为道士名,称为“登真箓”,记载道士的姓名、道号、师承和道阶;后者是天神名册,载有天神的名讳、职能等。
符箓的分类
早期道教教团继承并发展了神符传统,逐渐形成庞大的符书体系。随着仪式、派别的不同,符箓种类繁多:
- 根据所托尊神或传授祖师命名的不同,有老君符、壶公符、天师符等;
- 根据施用对象来分,有治病符、镇妖符、杀鬼符、护身符及召风、致雨、起雷、祈晴、驱蝗符等;
- 根据道法科范的需要来分,凡立坛、召将、投简、树幡、上香、进表等诸环节,都各有专符。
- 在道教内部,习惯将在炼度、九幽等超度亡灵的法事中使用的符称为阴符;在延寿、祈嗣一类为活人举行的法事中使用的符称为阳符。
符箓的书写形式
符常用书写材料有纸、木简、桃板、铁札等,少量符被镌刻于玉石、钱、镜及某些饰件之上,以作厌胜之用。符的核心是“符字”,笔画曲折、似字非字、似画非画,常见的书写样式有:
- 复文:由多个通行文字重叠拼合而成。多数由两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,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。主要见于《太平经》。
- 云篆:道教认为此类符字是三天自然之气结成,天真仰写,方传至下界。所以,此种写法往往作运气缭绕之状。主要见于《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。
- 灵符、宝符: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。
- 符图: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。这类符箓也很多,在古墓葬发掘中,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。
符箓的使用
符箓是道教法术重要组成部分,使用十分广泛。
- 用于为人治病:或丹书符箓于纸,烧化后溶于水中,让病人饮下;或将符箓缄封,令病人佩戴。
- 用于驱鬼镇邪:或佩戴于身上;或贴于寝门上。
- 有用于救灾止害: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;或书符召将祈雨以解除旱灾等。
- 道士作斋醮法事:或书符于章表,上奏天神;或用符召将请神,令其杀鬼,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。整个坛场内外,张贴、悬挂各式符箓。
符箓不仅仅是神秘的线条,更是道教关于精气、天地、人神沟通的哲学体现。它既是人与神交流的凭证,也是护佑、疗愈与和谐的象征。
在当代,符箓的文化价值被重新挖掘,不仅作为信仰的寄托,也成为艺术与灵性生活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