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之光 · Timeless Heritage
重阳安康 · 福寿长久
金风送爽、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如期而至,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秋日佳节。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、重九节、晒秋节、茱萸节、菊花节等。此日与除夕、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。 《易经》中 “九” 为阳数,九月九日两九相重,故名 “重阳”。此日,阳气达到极致,是驱邪荡秽、扶阳固本、祈愿的重要时刻。 重阳节的由来 当时,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,人们祭飨天帝、祭祖,以表达对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感激之情。古代道士追求长生,采集药物服用,这一传统也影响了重阳节的习俗。 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。早在战国时期,人们已经在秋收之后举行庆典,表达对丰收与自然的感恩。《吕氏春秋・季秋纪》中记载:“(九月)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” 到了汉代,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西汉宫人贾佩兰所述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 由此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。 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历经千年,依是中国人心中的秋日象征。 重阳节的习俗 古人云:“登高以望远,饮菊而延年。” 每到这一天,人们或携家人郊游赏秋,或登上高处极目远眺,将山河秋色尽收眼底;有的插茱萸、赏菊花、品重阳糕、饮菊花酒,在金秋的风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。 菊花与茱萸:秋的象征 重阳时节,菊花盛放。古人视菊为高洁与坚韧的象征,寓意“花中隐士”。在诗人的笔下,菊花不仅是秋天的主角,更代表了清雅、坚守与长久的精神。 而茱萸,则因其香气清新,被认为有助于驱散秋日的凉意。重阳佩茱萸的习俗,寓意健康平安,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怀。 登高远望:人与自然的对话 “登高”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。古人认为登高可以“避灾纳福”,但更深层的意义,是从自然之高处,重新审视生命与天地的关系。站在山巅俯瞰大地,视野的开阔让人心境澄明,也象征着对未来的展望与心灵的升华。 现代人或许不再执着于“登高避祸”,但走进山野、亲近自然的仪式感依然让人心生宁静。那一刻,我们与秋风同息,与山川同心,仿佛重新找回了内在的平衡。 情感的节日:感恩与团聚 重阳不仅是登高赏秋的日子,更是一场关于感恩与长久的节日。“九九”象征长长久久,寓意家庭幸福、亲情绵延。许多人会在这一天陪伴长辈、传递祝福,表达感恩与思念。 在这浓郁的秋意中,重阳节提醒我们:要珍惜团聚的时光,感受岁月的温柔;在感恩与回望中,让生活更有温度。 秋之韵 · 心之安 重阳,是秋的仪式感。它让我们在收获的季节里,学会放慢脚步,感恩自然,感悟生命。 当我们登高望远、观菊赏秋时,其实也在向内心攀登,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清澈与安然。...
重阳安康 · 福寿长久
金风送爽、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如期而至,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秋日佳节。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、重九节、晒秋节、茱萸节、菊花节等。此日与除夕、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。 《易经》中 “九” 为阳数,九月九日两九相重,故名 “重阳”。此日,阳气达到极致,是驱邪荡秽、扶阳固本、祈愿的重要时刻。 重阳节的由来 当时,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,人们祭飨天帝、祭祖,以表达对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感激之情。古代道士追求长生,采集药物服用,这一传统也影响了重阳节的习俗。 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。早在战国时期,人们已经在秋收之后举行庆典,表达对丰收与自然的感恩。《吕氏春秋・季秋纪》中记载:“(九月)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” 到了汉代,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西汉宫人贾佩兰所述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 由此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。 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历经千年,依是中国人心中的秋日象征。 重阳节的习俗 古人云:“登高以望远,饮菊而延年。” 每到这一天,人们或携家人郊游赏秋,或登上高处极目远眺,将山河秋色尽收眼底;有的插茱萸、赏菊花、品重阳糕、饮菊花酒,在金秋的风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。 菊花与茱萸:秋的象征 重阳时节,菊花盛放。古人视菊为高洁与坚韧的象征,寓意“花中隐士”。在诗人的笔下,菊花不仅是秋天的主角,更代表了清雅、坚守与长久的精神。 而茱萸,则因其香气清新,被认为有助于驱散秋日的凉意。重阳佩茱萸的习俗,寓意健康平安,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怀。 登高远望:人与自然的对话 “登高”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。古人认为登高可以“避灾纳福”,但更深层的意义,是从自然之高处,重新审视生命与天地的关系。站在山巅俯瞰大地,视野的开阔让人心境澄明,也象征着对未来的展望与心灵的升华。 现代人或许不再执着于“登高避祸”,但走进山野、亲近自然的仪式感依然让人心生宁静。那一刻,我们与秋风同息,与山川同心,仿佛重新找回了内在的平衡。 情感的节日:感恩与团聚 重阳不仅是登高赏秋的日子,更是一场关于感恩与长久的节日。“九九”象征长长久久,寓意家庭幸福、亲情绵延。许多人会在这一天陪伴长辈、传递祝福,表达感恩与思念。 在这浓郁的秋意中,重阳节提醒我们:要珍惜团聚的时光,感受岁月的温柔;在感恩与回望中,让生活更有温度。 秋之韵 · 心之安 重阳,是秋的仪式感。它让我们在收获的季节里,学会放慢脚步,感恩自然,感悟生命。 当我们登高望远、观菊赏秋时,其实也在向内心攀登,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清澈与安然。...
霜降|秋意尽藏,冬将至
一、节气概述 霜降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,秋季的第六个节气。斗指戌;太阳到达黄经210°;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-24日。 此时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加大,露水凝结成霜,是秋向冬过渡的重要节令。民谚云:“寒露不算冷,霜降变了天。” 北方地区“一夜入冬”,黄河流域初见白霜;南方虽未及冰寒,亦凉意渐浓、秋意深重。 霜降至,寒意起。草木黄落,天地肃清。 二、霜降三候 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“三候”,以物候变化记自然之序。 · 一候豺乃祭兽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九月中,豺乃祭兽,以兽祭天,报本也。”豺狼捕猎,将所获猎物陈列如祭,古人视为“祭秋金之义”,象征肃杀与归本。 · 二候草木黄落 《礼记·月令》曰:“季秋之月,草木黄落。”霜降后,树叶枯黄飘零,化为沃土,以待来年。层林尽染,是秋的谢幕曲。 · 三候蜇虫咸俯 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:“霜降之日,蜇虫咸俯。”蜂蝶隐迹,蛇熊入洞,虫豸垂头,万物蛰伏以养精待春。 三候之变,述尽自然的收敛与沉静。 三、霜降节气习俗 · 饮酒赏菊 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霜降前后,士大夫设宴赏菊,谓之‘菊花会’。”文人饮菊酒、赋菊诗,以延寿、以自省。 · 登高观红叶 《岁时百问》载:“霜降登高山,赏红叶,令人寿。”京西香山、南京栖霞、长沙岳麓,霜后红叶正盛。 · 贴霜降贴、照田蚕 南方民俗,于门上贴红纸书“霜降”二字避邪;蚕农燃火照田,祈蚕花丰收。 · 吃柿子 《帝京景物略》曰:“霜降食柿,不会流涕。”此时柿子皮薄如纸、汁甜如蜜,滋阴润肺。 · 迎霜降嫁娶...
霜降|秋意尽藏,冬将至
一、节气概述 霜降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,秋季的第六个节气。斗指戌;太阳到达黄经210°;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-24日。 此时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加大,露水凝结成霜,是秋向冬过渡的重要节令。民谚云:“寒露不算冷,霜降变了天。” 北方地区“一夜入冬”,黄河流域初见白霜;南方虽未及冰寒,亦凉意渐浓、秋意深重。 霜降至,寒意起。草木黄落,天地肃清。 二、霜降三候 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“三候”,以物候变化记自然之序。 · 一候豺乃祭兽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九月中,豺乃祭兽,以兽祭天,报本也。”豺狼捕猎,将所获猎物陈列如祭,古人视为“祭秋金之义”,象征肃杀与归本。 · 二候草木黄落 《礼记·月令》曰:“季秋之月,草木黄落。”霜降后,树叶枯黄飘零,化为沃土,以待来年。层林尽染,是秋的谢幕曲。 · 三候蜇虫咸俯 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:“霜降之日,蜇虫咸俯。”蜂蝶隐迹,蛇熊入洞,虫豸垂头,万物蛰伏以养精待春。 三候之变,述尽自然的收敛与沉静。 三、霜降节气习俗 · 饮酒赏菊 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霜降前后,士大夫设宴赏菊,谓之‘菊花会’。”文人饮菊酒、赋菊诗,以延寿、以自省。 · 登高观红叶 《岁时百问》载:“霜降登高山,赏红叶,令人寿。”京西香山、南京栖霞、长沙岳麓,霜后红叶正盛。 · 贴霜降贴、照田蚕 南方民俗,于门上贴红纸书“霜降”二字避邪;蚕农燃火照田,祈蚕花丰收。 · 吃柿子 《帝京景物略》曰:“霜降食柿,不会流涕。”此时柿子皮薄如纸、汁甜如蜜,滋阴润肺。 · 迎霜降嫁娶...
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| 天地运行中的时间智慧
一、节气的起源:从观天到定时 数千年前,中国古人以肉眼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,逐渐发现太阳在一年中有规律地东升西落、南北移动,并据此形成了古老的时间体系——二十四节气。 节气最早萌芽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时期,人们依自然之变而作息,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为标准,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。 节气之始,源于“观天察地”;它是自然律动在人间的印记。 二、节气的确立:源自《黄帝内经》与《淮南子》 在两汉时期,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首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。这标志着节气体系正式定型,被纳入农历系统。 每一节气的形成,都与太阳到达黄道上的特定位置有关。例如: 春分:太阳到达黄经0° 夏至:太阳到达黄经90° 秋分:太阳到达黄经180° 冬至:太阳到达黄经270° 由此,人类的生活与天地的运行开始精准对接。节气成为农业生产、气候预测、节庆仪式的重要依据。 三、二十四节气的分布与含义 一年十二月,分为二十四节气。每月两个节气,分别标示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: 季节 节气 含义 春 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 万物生长,阳气上升 夏 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 阳盛火旺,草木繁茂 秋 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 金气肃降,收获之时 冬 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 阴极水旺,万物藏养...
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| 天地运行中的时间智慧
一、节气的起源:从观天到定时 数千年前,中国古人以肉眼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,逐渐发现太阳在一年中有规律地东升西落、南北移动,并据此形成了古老的时间体系——二十四节气。 节气最早萌芽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时期,人们依自然之变而作息,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为标准,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。 节气之始,源于“观天察地”;它是自然律动在人间的印记。 二、节气的确立:源自《黄帝内经》与《淮南子》 在两汉时期,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首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。这标志着节气体系正式定型,被纳入农历系统。 每一节气的形成,都与太阳到达黄道上的特定位置有关。例如: 春分:太阳到达黄经0° 夏至:太阳到达黄经90° 秋分:太阳到达黄经180° 冬至:太阳到达黄经270° 由此,人类的生活与天地的运行开始精准对接。节气成为农业生产、气候预测、节庆仪式的重要依据。 三、二十四节气的分布与含义 一年十二月,分为二十四节气。每月两个节气,分别标示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: 季节 节气 含义 春 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 万物生长,阳气上升 夏 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 阳盛火旺,草木繁茂 秋 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 金气肃降,收获之时 冬 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 阴极水旺,万物藏养...
天干地支:天地之数与岁月之轮
什么是天干地支? “天干地支”是古人用来表示时间、方向与循环规律的符号系统。古代中国将自然万物归纳为“天之纲、地之纪”,合称“干支”。 天干(十个)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 地支(十二个)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 天干地支循环相配,形成六十甲子,用于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,构成中国古代“时间哲学”的核心体系。 十天干 — 阳生于天 古人以“天干”为阳,象征天的主动之气,是“变化之始”。 天干 阴阳属性 五行归属 象征意义 甲 阳 木 初生、萌发之气 乙 阴 木 柔和、生长 丙 阳 火 光明、外放 丁 阴 火 温柔、内照 戊...
天干地支:天地之数与岁月之轮
什么是天干地支? “天干地支”是古人用来表示时间、方向与循环规律的符号系统。古代中国将自然万物归纳为“天之纲、地之纪”,合称“干支”。 天干(十个)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 地支(十二个)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 天干地支循环相配,形成六十甲子,用于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,构成中国古代“时间哲学”的核心体系。 十天干 — 阳生于天 古人以“天干”为阳,象征天的主动之气,是“变化之始”。 天干 阴阳属性 五行归属 象征意义 甲 阳 木 初生、萌发之气 乙 阴 木 柔和、生长 丙 阳 火 光明、外放 丁 阴 火 温柔、内照 戊...
道家符箓 — 沟通天地的神秘符号
在道教传统中,符箓是最具代表性的法术之一。它不仅是纸上曲折盘旋的笔画,更被视为承载神明意志、调和天地能量的神秘载体。从驱邪镇煞,到祈福延寿,符箓承载了道教“天人相感”的智慧,成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重要媒介。
道家符箓 — 沟通天地的神秘符号
在道教传统中,符箓是最具代表性的法术之一。它不仅是纸上曲折盘旋的笔画,更被视为承载神明意志、调和天地能量的神秘载体。从驱邪镇煞,到祈福延寿,符箓承载了道教“天人相感”的智慧,成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重要媒介。